查看原文
其他

家有俩娃总掐架?别急,高情商,也是闹别扭闹出来的……

吉吉pure 慢成长 2023-05-17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常常有人问我,当了二宝妈后,是不是更难、更累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的!
 
小叶子和小鱼儿闹矛盾的时候,耳朵会尤其想要爆炸,给大家看张我们在泰国旅行时的照片——这,必须是日常啊……


在家里也是,前一秒玩的好好的,后一秒随时可能因为争抢玩具、争宠或是完全没来头的理由就面红耳赤
 
小叶子仗着有点表达能力,放起狠话来可厉害,说过“弟弟是大坏蛋”、“弟弟是丑八怪”、“我再也不要和弟弟玩了”、“把他送走!”
 
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也像这个妈妈一样产生过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哪做的不对,好像这俩敌对或是恶言相向,就是我的错。


但其实,这只是我们自己不喜欢冲突的内在投射,仅就孩子的行为和发育特征来说,他们的表现完全正常。
 
而我尤其喜欢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提出的、衡量手足关系是好是坏的黄金法则:
 
真正好的手足关系,不是冲突变为0,而是看孩子们一起享受的欢乐,是否多过孩子们经历的冲突。

换言之,如果我们能在欢乐的部分多下些功夫,为孩子们创造大量制造积极情绪和回忆的机会,比如一起共度的温馨的亲子时光,那么,“你就能在他们之间创造强大的联系,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可能持续一生。”

这样说,是不是宽慰多了?
 
无论是和他们一起蹦蹦跳跳、还是带出去旅行玩耍、或者一起依偎在我们身边听故事……
 

都对他们学习到要与他人相亲相爱,是一种正面强化。
 
我仔细想想,他俩玩在一起欢乐的时候,确实比闹矛盾的时候多得多,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我不能只要好的,不要不好的。
 
不过当“不好”的事情发生,其实我们也可以做些什么,毕竟,有二宝的家庭,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一旦我们引导得当,两个孩子基础的情商和社交商,都会不错——面对和解决冲突,可是个大本领。
 
结合着我的经验说一说,当俩娃又不和谐对着干了,我们能做点啥,化冲突——为情商教育呢?



 

1少说不,多说yes,教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


“叶子,不要欺负弟弟了。”“小鱼儿,别抢!该弄坏了!”
 
这是我家奶奶在面对俩娃争抢时,经常会冒出来的话。
 
不怪奶奶,也是我自己说话的本能——不、不能、不要……我们习惯听着这样的话长大,当然也习惯这样说。
 
只是除了大脑机制、孩子更容易听到“不”后面的内容、继续做和我们的指令对着干的行为之外,我们其实都对“不”,本能地有些排斥,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不允许、一种命令
 
而我们、尤其是越小的孩子,越希望听到的是——yes!这代表着一种“我能行”“我可以”的自主的能力,你越不让,孩子越受挫、越愤怒、越沮丧。
 

但的确有很多行为做不得,我会建议我们尽量说正向语言(yes),少说拒绝(no)或是贴标签的话(“欺负”“熊”“不听话”)
 
比如同样是告诉1岁多的小鱼儿,不能硬抢姐姐手里的玩具。
 
我们可以从简单粗暴的说“不可以(no)”;
 
变成:“小鱼儿对姐姐手里的玩具好有兴趣啊(yes)、你也想玩一玩(yes),不过姐姐正在玩,我们不要抢(no),我们可以先看看(yes),一会儿姐姐玩好了,你可以拿在手里(yes)。”
 
虽然核心仍然是表达对现在的抢的行为say no,但过程中也有很多的yes,这就相当于先去“连结”了孩子,先连结后纠正,纠正就没那么难以接受了,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会埋下更多yes的声音,而不是nonono,你不能干这不能做那。
 

对于姐姐来说,有时候也不是在欺负小的,你要问她,她会觉得自己是在和弟弟玩,所以我们也可以帮助孩子,提升她的“非语言信息识别能力”
 
简单来说,语言是说出来的,弟弟没说出来“不要”,不等于他就默许了姐姐的行为,所以我会教小叶子去看、去回忆:弟弟是什么表情?身体是紧张的还是放松的?
 
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比一个人的语言,更能真实地反应他的好恶和情感。
 
当孩子学会识别这些“非语言信号”,他们的界限感,也会好很多。

2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真正理解他人。 

孩子间的冲突就像夫妻吵架一样,基本是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然后觉得都是对方不对。
 
但如果能从对方、他人的视角看世界,就会更有机会用健康的方式化解冲突
 

我会经常在姐姐把弟弟弄哭之后,运用“倒带”的方法让姐姐复述回忆,达到冷静。
 
然后让姐姐在回忆里、或是当下注意几个问题:你看弟弟有什么反应?他是什么感受?他为什么突然就哭了?
 
把姐姐的行为,和弟弟可能产生的感受、行为关联起来。
 
然后我又会站在弟弟的视角,和小叶子“复述”发生了什么:
 
“弟弟看到小叶子姐姐在玩钓鱼游戏,很感兴趣,也想伸出小手试一试,但是他还不会说话,没有表达清楚就直接去摸了,刚一摸,好可怕,姐姐一下子就把我推开了,我很生气、也很害怕,于是我就哭了。
 
这种方式,与直接批评孩子完全不同,是一种相对安全的、能降低孩子防卫心理的方式,只是让孩子注意到弟弟的感受和行为。
 

日常我们也可以抓住一些机会,教孩子换位思考。
 
小叶子不怎么爱吃菜,有天爷爷给做了个菜,说这个做得可好吃了,要给小叶子夹,结果这孩子直接发火了,“我才不要!太难吃了!”
 
爷爷在厨房忙活半天,听了肯定是不好受,我倒没有直说“叶子你这样不对”,而是和她讲了个迷你故事:
 
“小叶子,有天你遇到一个好好吃的、都是巧克力、冰淇淋做成的甜点,你和妈妈说,妈妈,太好吃了,你好想让我也尝一尝,真的很好吃啊。结果我说,‘才不要!太难吃了!’唉,你是什么感觉啊?
 
小叶子的小眼珠转了好几下,没有很激动的反驳,也没有直接回应,但我知道,她已经感受到了,那个意境、以及听到这话的感受是什么。
 
这,就是教她在换位思考了。


3做了错事及时道歉弥补。

同理他人,同时也要学习为自己情绪之下产生的行为负责,做出一些弥补和修复。
 
比如破坏的玩具,要去修好;说了过分的话,要去道歉。
 
当孩子有道歉弥补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做出过分的行为之前,能有个“后果”和“刹车”的意识。
 
不过也确实挺难的。
 
我们家已经试过很多次,在小叶子做错事的当下,如果义正言辞让她道歉,她会很倔,心里明明知道错了,但却不乐意在不好的、被胁迫的感受下去道歉。
 
主要是孩子“感受好才能做得好”,如果每次犯错后的体验都是被大人粗暴对待,她就会回避这种感觉,知道错也要瞒着,不敢去承担。
 

所以我们的角色挺重要的:一方面是,自己有没有示范“犯错误该怎么做”的正确态度,比如如果吼了孩子,也要说声“对不起”、真诚地给个“拥抱”吧。
 
另一方面,一定要注意“先去和孩子连结”,回应孩子的情绪、倒带复述故事、总之,千万不要死盯着“做错必须马上道歉”的事不放、变成一场权力之争,当孩子和你的关系好了,再来说做错的事儿和道歉,要容易得多
 
我也非常喜欢问孩子问题,也是一个换位的问题,但是语气一定要温和,是启发式的、而不是责问式的:
 
“如果是喜欢的玩具坏了,你觉得做些什么,会让你好受一些?
“如果是你哭了难过了,你希望爸爸妈妈,对你做些什么?
 
每一次努力关心他人感受的行为,都能在大脑的人际关系通路中,创造更稳固的联结
 


不管怎么说,当俩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都可能是心烦的,也不一定能把这些方法用出来。
 
不过好过我们只知道一种本能的反应,孩子也能多些机会,发展他们的情商和社交商。
 

我还是很庆幸我生了俩,烦并快乐着,尤其是疫情期间,这俩连续宅家一个多月,竟然都没有想要出去玩、还能给我些时间让我写写东西,我必须感谢,那些他们玩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时光啊!

点个“在看”吧,给更多的二胎妈妈们:你们不孤单,这里有办法:)

—END—

你好,我是吉吉
一个喜欢掏心窝子分享的二宝妈一个致力让所有人看见所有人的写作者、教育者慢成长是我和花时间原创的亲子号会持续输送解决方案、希望与勇气想围观我们的日常欢迎添加我们的私人微信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吉吉和花时间用心写的文字:
觉得有用,就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